“還以為郵輪是交通工具?OUT了!”近兩年來,這類郵輪旅游廣告在滬上頗為吸引游客眼球。這些宣傳文案琳瑯滿目,但宗旨只有一個,那就是讓“舶來品”的郵輪旅游進入大眾消費時代,凸顯其是旅游目的地的要義。 觀念的嬗變 郵輪旅游是從遠洋客輪發展起來的一種高端旅游消費模式。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各大國際郵輪公司紛紛進入中國開拓中國郵輪旅游市場。 “為什么有些中國游客首次接觸郵輪旅游的時候會覺得不適應,連著幾天漂在海上會讓他們覺得無聊或者無所適從、以至于無法體驗到郵輪旅游的精髓?這還要從我們中國游客的傳統消費習慣說起,因為消費習慣影響旅游體驗。”程爵浩博士身兼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郵輪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和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副秘書長三職,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中國郵輪產業的探索和研究,“那時候的游客并沒有把郵輪當成是一種旅游產品來消費,而是傳統地把郵輪當成一種運輸工具,最多也就是一個附屬旅游項目。要等郵輪靠岸到了城市,才感覺開始了真正的‘旅游’。而這恰恰是市場培育的一個誤區。另一方面,由于我們現有的消費文化特征和帶薪休假制度不夠普及的綜合作用,游客更加偏好短途航線?傮w而言,中國游客的出游觀念和消費方式還停留在旅游的較初級層次,這一點不可否認。” “近年來我們業界一直在做的努力之一,就是向越來越多的受眾灌輸這樣一種概念——郵輪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上海錦江旅游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這幾年的銷售中他們能明顯感受到,游客在關注沿途?靠诎吨,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郵輪本身,“經過前期的試水與磨合,郵輪正在從人們印象中的交通工具向旅游目的地成功華麗變身。”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煒航指出,2012年郵輪市場發展的重點是培育郵輪度假文化:“從中國游客的消費習慣和文化來看郵輪這種西式的旅游模式,確實需要一個磨合期。我們‘知道’郵輪了,還要真正‘玩’郵輪和‘享受’郵輪。郵輪熱和人們旅游習慣的改變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 郵輪旅游具備了‘食住行游購娛’這完整的‘旅游六要素’,并且可以一口氣占領交通、酒店兩大資源,正因如此,旅行社郵輪包船的市場也初現端倪。以上海國旅為例,今年初已一舉拿下歌詩達郵輪全年度以上海為母港出發的海外岸上觀光銷售總代理權,預計將成功實現全年4萬余人次的客流量,并在7月首次組織歌詩達郵輪維多利亞號郵輪包船,成為該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抓手。此外,上海青旅、上海錦江旅游公司等都在今年試水了包船旅游。 “但包船形式的郵輪旅游,是郵輪發展初期階段的一種大眾化銷售模式,等到我們的市場培育得更加成熟,各種個性化甚至定制的要求就會凸顯,不同層次的需求將得到體現。目前我們已經有了一批穩定的客源,每年都會遠赴歐美體驗和消費更高端的郵輪。”在程爵浩看來,在不久的將來,這個群體會越來越壯大。 專門銷售地中海郵輪的上海地中海郵輪旅行社總經理黃瑞玲預計,今年搭乘地中海郵輪悠閑玩歐洲的中國游客會有一倍以上的增長。 要素的突破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郵輪可以說是交通工具與旅游目的地相結合的最完美方式。中國的郵輪產業在國際上發展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成長迅速。這也是國外先進經驗和實踐成功嫁接的結果。 據《2011—2012中國郵輪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大陸全年共接待國際郵輪262艘次,同比增長17.5%,接待國內外郵輪游客50.4582萬人次。旅游消費升級醞釀新一輪的郵輪熱,在“十二五”期間,郵輪產業無疑有望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新經濟增長點。 “郵輪旅游是一個長長的產業鏈,構成十分復雜,涉及的產業廣泛。其上游包括郵輪研發設計、政策創新、教育培訓等知識密集型產業,中游是指母港建設、郵輪營銷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下游則包括碼頭服務、供應補給、城市交通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郵輪產業鏈的特征,通俗來講可以概括為‘高不成、低不就’。”程爵浩指出:我們的現狀是高端要素極為缺乏、中端要素不夠完善、低端要素亟待做精做實,“如何完善產業鏈,如何進一步加強郵輪本身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建設,關鍵一點是——要突破,靠人才。” 我國郵輪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對郵輪專業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據業內專家預計,到2020年,我國郵輪人才需求量將超過30萬。而我國目前僅有10所學校培養郵輪專業人才,若以每年每所院校招收100人計算,到2020年,共計能培養出的郵輪人才為2萬左右,郵輪人才供應缺口將達到28萬人。國內郵輪人才的匱乏成為制約郵輪港口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上海作為東北亞郵輪旅游區域的重要母港,一直走在產業發展的前列。今年年初,上海海事大學亞洲郵輪學院掛牌;6月,由上海市寶山區政府、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上海市旅游局與皇家加勒比、歌詩達兩家國際郵輪公司共同主辦的“上海國際郵輪學院”揭幕;隨后,“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研究中心”和“上海國際郵輪人才培養基地”,也正式掛牌落戶上海寶山國際郵輪經濟綜合改革實驗區。這一系列的動作,為郵輪旅游業的新一輪騰飛提供更有力的人力資源載體支撐。 “郵輪制造是郵輪產業發展的基礎環節,打破歐洲在這一領域的壟斷,也是我們的突破點之一。必須發展本土郵輪的建造與維修,填補空白。”程爵浩強調,中國郵輪中國造迫在眉睫。 記者從《上海郵輪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中了解到,“十二五”期間我國郵輪旅游將實現零的突破:自主建造郵輪和組建本土郵輪船隊,真正展現郵輪母港的服務功能,“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有望成為上海郵輪旅游的“雙核驅動”引擎。
“此外,規范郵輪旅游市場,建立物流配送基地,完善產業鏈,注重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等,都是郵輪旅游高端屬性的必然要求和突破要素。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同樣的,郵輪本身作為一個旅游目的地,各種要素都要齊備。”程爵浩指出,作為一種正在“接地氣”的“舶來品”,郵輪產業對于整個中國旅游產業鏈的影響,將在5到10年后愈發顯現。 (責任編輯:汝乃爾) |